• 

      东辽黑猪

      2019-12-4 13:07| 发布者: zhenghao| 查看: 1571| 评论: 0|来自: 中国地理标志网

      摘要: 东辽县是我国著名的黑猪养殖之乡,是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因其境内山崇丘缓,森林茂密、禽兽群集,清朝时期曾被皇家封为“盛京围场”。《西安县志》对黑猪的贸易有着十分详细的记载:“猪值百抽二局费二厘为二成二税。又分肥猪、冻猪、宰猪、小猪四项,前三项向俱计值东钱百吊收二吊局费二百文三十四年改为十元收二角局费三枚,宰猪另有印子税半角,满五十斛者东钱四百文二十斛一下这铜币三枚。” ...
      东辽黑猪


        东辽黑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东辽县凌云乡、寿山镇、渭津镇、安石镇、辽源河镇、白泉镇、安恕镇、建安镇、金州乡、甲山乡共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一)历史渊源。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辽源地区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到辽金时期活动人口逐渐增多,开始从事农牧渔猎活动。东辽区域是野猪主要分布地,最早描述东辽地区居民进行野猪驯养源于《金史》的记载,“山区猎户常用华树木做圈棚,将小野猪捕之、养饲。”明朝末年,位于原东辽县城区的龙首山是一座著名的城堡,是海西女真扈伦部叶赫那拉家族的东城所在地,史称“叶赫国东城”。形成了长白山余脉东辽河两岸野黑猪人工养规模最大的区域,野黑猪往来贸易十分繁荣。由此可见,东辽地区野黑猪驯化养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清王朝建立后,清顺治十年(1653年)东辽地区辟为盛京围场,封禁了长达200多年。在这200多年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满、朝、汉、蒙等民族从未间断在这片土地上打猎、养殖、采药挖参、开垦耕种。各部族四处分散而居,野黑猪养殖驯养规模不大,仅限于自给自足或是用于部落之间交换。到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由于中原地区人口剧增,加之灾荒、战乱频发,中原百姓为了躲避外敌入侵等灾难,形成了闯关东、走西口洪流。清政府虽有堵截,却收效甚微 。到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开关,大量流民的涌入,使得粮食和肉品的需求大大增加,野黑猪的养殖和贸易得到了空间发展。据《西安县志》(东辽县原名)“财计篇第六”记载光绪二十三年“豕(猪)七万二千三百五十七口,元年六万四千四百八十口。猪一口收东钱百文改收铜币二枚”。清光绪二十三年当时全县人口为88188人,黑猪饲养量达64480头,人工饲养黑猪已经形成了多个较大规模的群体。由于东辽黑猪肉质鲜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腻、味美可口,其大理石纹理和食用口感明显等优良特性,被选为贡品年年按比例向朝廷纳贡,深受清皇室的喜爱。

        1911年至1931年,黑猪养殖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饲养和发展,成为东辽河上游两岸人民家庭的主要家畜和主要肉类食物,黑猪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远销到辽宁、黑龙江、北京和天津等地。1931年后,日本人对部分黑猪进行了品种改良,并作为关东军的主要肉食军需。1938西安县人口为:234457人,猪52665头,是当时东辽地区最重要的产业。

        由于黑猪是长白山野猪驯化和圈养演变的,加之东北夏季日照时间长,一年四季温差大及黑猪生长周期等原因,黑猪肉质地细腻,肉香上乘。长期以来成为朝廷的上佳贡品和八旗子弟围场狩猎练兵的军需,而且该种猪的分布仅限于长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的东辽河两岸,为了确保每年贡猪不减和军需供应,黑猪饲养逐步扩大规模,由此开启了黑猪人大规模饲养发展史。其世代遗传下来的种猪和圈养技术与经验的传承,形成了黑猪原种群,成就了东辽县黑猪种群及饲养事业的发展。

        解放后,东辽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对于由长期自然选择和生长习性逐渐形成的黑猪,组织县畜牧部门对其进行了选种、选配、提纯、复壮等品种预选工作,使黑猪品性逐渐形成鲜明特色,优良性得到专业部门和饲养者普遍认可,黑猪群体得到了质和量的提高。1956年,全县4万多户家家户户都养殖东辽黑猪而且种母猪多,繁殖量大。1957年,县高级畜牧师高志龙因在东辽黑猪育种业绩突出被评为全国农村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表彰大会,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78年后,全县进一步落实了党的畜牧业政策,畜禽逐年有了恢复和发展。1984年进一步放宽政策,每一头肥猪划给1分至2分饲料地,每养一头母猪划给2分至3分饲料地,并明确规定饲料地不收征购粮,全市共划拨饲料地8.1万亩。对交售国家7头生猪的养猪专业户,允许免税开作坊。当年,全县仅此一项就免税66万元。市政府还无偿投资4.4万元购买瘦肉型种猪47头,分配给18个乡镇畜牧站和2个养猪专业户。 “1981年全县养猪专业户发展到79户,养猪162597头。1982年向国家交售肥猪54000头,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由于受当时社会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限制,及片面追求生猪生长速度和集约化饲养,东辽黑猪逐渐走上了保护种源、坚持特色的精品化养殖的发展道路。

        2008-2009年在吉林省畜牧局主持下,由东辽县畜牧总站参与完成了国家地方品种遗传资源普查的东辽黑猪地方品种遗传资源的普查工作,其《东辽黑猪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论文同年发表在《中国畜禽种业》(2009年5卷第3期)。本世纪初黑猪养殖公司在当地畜牧部门指导下,与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有关科研机构合作、对现有东辽黑猪种群进行开发利用,在科学的选育、科学的保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东辽黑猪肉质优秀、口感好的特性、瘦肉率高、产仔多、母性好、耐粗饲、抗病性强等特点。分别开发出无公害东辽黑猪肉和绿色东辽黑猪肉,于 2012年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有机产品认证。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是广大百姓餐桌上一道古老而又地道的特色美食。

      (二)产品知名度及生产和销售情况。

      1、东辽黑猪名称的由来。

        东辽县是我国著名的黑猪养殖之乡,是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因其境内山崇丘缓,森林茂密、禽兽群集,清朝时期曾被皇家封为“盛京围场”。《西安县志》对黑猪的贸易有着十分详细的记载:“猪值百抽二局费二厘为二成二税。又分肥猪、冻猪、宰猪、小猪四项,前三项向俱计值东钱百吊收二吊局费二百文三十四年改为十元收二角局费三枚,宰猪另有印子税半角,满五十斛者东钱四百文二十斛一下这铜币三枚。”由此可见,在清光绪年间,东辽县饲养黑猪已形成了产业链。

        由于黑猪主要生长在东辽县东辽河流域,民间为了区别其它猪种,就以东辽黑猪称之。1955年省畜牧管理部门首次提出东辽黑猪名称。“东辽黑猪”名称有文字记载源于1980年版《东辽县志》第五篇《畜牧业》第三章《畜禽改良》第一节《猪》原文为:“1975年选择热闹公社礼让村作为东辽县黑猪养殖场。1976年经吉林省科委、畜牧局、畜牧兽医协会、农业科学院部门领导,专家鉴定,正式命名为“东辽黑猪”。”

       2、东辽黑猪获奖情况。

        经过历代东辽县劳动人民驯化饲养以及对东辽黑猪的研究选育,东辽黑猪已经成为吉林省优秀的地方猪品种和特有保护种源。目前,东辽县东辽黑猪养殖基地已经成为吉林省东辽黑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东辽黑猪凭借其“通体黑色,体质强健、抗病和抗寒性强,瘦肉率高,肉质鲜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腻、味美可口等特有的品质在第一届、第三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中被评为名牌产品,第八、九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中被评为金奖产品。2006年、2009年、2013年在吉林省第八届、第十一届、第十五届吉菜美食节上“东辽黑猪”被组委会授予“吉林畅销原料”证书。2012年东辽黑猪,猪肉取得有机食品认证。2013年,东辽黑猪的育种及繁育被国家确定吉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13年东辽黑猪的养殖基地被认定为“吉林省安全优质肉猪现代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基地”。同时又被吉林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认定为教学实习基地。同年,东辽黑猪养殖基地被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评定为“草变肉”工程实验中心。目前,东辽黑猪暢销吉林和全国各地,深受国广大消费者的喜爱。2011年7月份和2012年6月份中央电视台CCTV7做了2次专访并录制播出了东辽黑猪的短片,使东辽黑猪这一古老品种逐步走进广大消费者的视野,知名度不断提升。

      3、产品销售情况。

        东辽黑猪的种猪、仔猪、商品猪、猪肉的销售在本地形成了以辽源市为中心面向全国销售的局面。种猪在当地周边的梅河口、通化、西丰、伊通、磐石每年均有销售。年均销量3200头以上,另外,还远销四川、内蒙古、广西、湖南等地。2014年销售价格为种公猪15000-20000元/头、种母猪5500-8000元/头(每头体重为60公斤以上-90公斤以下);商品猪主要销往辽宁、黑龙江等东北地区,年销售量为2000-2500头,市场售价价格为50元/公斤;黑猪肉(冷鲜)销往全国各地,在长春、哈尔滨、沈阳、北京和天津等地都有销售网点。主要购买者为长江以北的消费者,哈尔滨、长春、沈阳、津京唐地区居多,销售量大约年均销售为250-300吨,现今市场销售价格为120元/公斤。2014年东辽黑猪及东辽黑猪肉在当地的黑猪市场占有量为99%。2014年出栏东辽黑猪近1万头,销售收入8000万元以上。

        东辽黑猪的饲养方式和黑猪肉的品质已被向香港提供畜禽的供应商认可,初步达成黑猪供港意向。2014年东辽黑猪已经完成了供港企业的注册登记,猪肉的出口检测、检疫等各项指标完全符合供港出口要求,并达到HACCP(国际食品安全认证)标准,2015年,东辽黑猪有望实现香港市场的供给。

         (三)东辽黑猪的发展现状。

        1985年以后,一方面受国外适合规模化饲养猪种大量引入冲击,另一方面由于东辽黑猪的饲养周期较长(一般12-14个月出栏),猪的饲养成本高和不适合规模化饲养,其次是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对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东辽黑猪肉高端消费产品难以适应,几乎没有市场,对黑猪产业发展起到了障碍作用。到了2000年后,东辽黑猪产业发展得到了省市县政府和各级畜牧部门的高度重视。东辽县政府从2003年开始制订了抢救性品种保护实施方案,经过东辽县政府和各乡镇的共同努力,从2010年开始东辽黑猪已经完成了保种扩繁阶段,并开始进入了优选育系阶段。

        东辽黑猪已经成为吉林省优秀地方猪品种和东辽县养猪业的支柱品种,从2006年最初的两个乡镇少部分农户饲养发展到现在10个县镇大部分农户饲养。2014年东辽黑猪的经产母猪1400多头,存栏量达到12000多头,出栏量26000多头。成为吉林省养殖量最大的地方黑猪品种猪。按县政府制定的发展饲养东辽黑猪实施方案,预计十三五要发展养殖基地10个,确立50家养猪专业合作社,发展600个专业养殖大户。年可出栏商品猪80000头,生产绿色猪肉4500吨,实现农民增收高效载体。

        为了支持和保护东辽黑猪产业,促进养猪业结构调整,省、市、县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2011年东辽县政府为东辽黑猪保种责任有限公司划拨饲料用地1000亩,放牧地1万亩。从2000年起,东辽县政府每年支持保种经费都在10万元以上;辽源市政府在东辽黑猪培育研究上给予了经费上支持,每年科研经费都在5万元以上,并于2013年帮助协调流动资金300万元;同时,从2009年起省、市、县畜牧部门在东辽黑猪保种等项目和政策中给予了重点支持,每年保种费和项目资金都在100万元以上,并在技术上给予了全力扶持,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东辽黑猪健康发展和壮大。

      四、质量特色

      (一)东辽黑猪的感观特征。

      1、活体猪

        东辽黑猪的感观特征是:通体黑色,体质强健、头中等大、额宽嘴短、两耳下垂、腰背平直、四肢粗壮、抗病和抗寒性强,瘦肉率高等特性。

      2、猪肉

        东辽黑猪肉的感观特征是:肌肉有光泽、瘦肉纤维匀称、脂肪连成织网状、有理石条纹、吸水力强。肉质鲜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二)理化特色。

         东辽黑猪肉理化指标是:瘦肉中蛋白质含量≥21%,肌间脂肪≥5%,风味氨基酸含量≥43%。

      (三)与其他黑猪的对比。

      品种

      瘦肉中蛋白质

      肌间脂肪

      风味氨基酸

      东辽黑猪

      ≥21%

      ≥5%

      ≥43%

      嘉兴黑猪

      ≥23%

      ≥2.37%

      ≥33.9%

      杜洛克

      ≥20%

      ≥2.4%

      ≥33.9%


      五、产品的品质特色与地域的关联性

      (一)良好的气候特点。

        全县年平均温度5.2℃。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6℃,极端最低温度零下37.8℃;1月份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零下16.1℃;7月份为最热月,月平均温度为23.1℃。日较差一般在9.5-16.3℃之间。全县年日照时数为2504.2小时。年日照率为57%,5-9月份作物生长期内的光照时数为1154小时,日照率为53%。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变化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雨量集中,5-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2%。年降水量为658毫米,年最大降水量929.1毫米,最小降水量为397毫米。1月降水量最大为119毫米。降水的地理分布是西南部和东南部偏多、北部偏少,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冬季寒冷,动物的生存必须蓄积厚厚的抗寒脂肪层,这就为形成东辽黑猪肌间脂肪、风味氨基酸的形成奠定了气候因素。

      (二)优良的地理位置。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于长白山系老爷岭山脉,处于东部长白山区与西部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个丘陵起伏的半山区,海拔214米至914米之间。东辽黑猪保护区地处东经124°50′-125°35′13″,北纬42°36′50″-43°13′36″之间;东和东南与东丰县接壤,西和西南与辽宁省西丰县毗邻北与伊通县相连,西北隔二龙湖与梨树县相望,环绕辽源市区。东辽县境内以东辽河水为主,大小河流纵横交错,皆流入其中;群山环绕,岗谷平洼交错分布,山川沟丘地势起伏。全县共有13个乡镇,234个行政村,现有耕地66086公顷,水域面积6540公顷,林地面积74328公顷,人口36.5万。全县山峦平缓,林木茂盛,林下植被丰富,属于长白山植物区系,森林草原类型。主要有莎草、苔草、蕨类、苜蓿等牧草。藤本植物主要有山葡萄、五味子、狗(软)枣子等。另外,山林中盛产橡子、榛子、松仔等坚果,这都非常适宜东辽黑猪的放牧。东辽黑猪在放牧过程中,啃食植物、捡食坚果和落地果等,造就了东辽黑猪肉的特有风味。

      (三)独特的土壤与水质。

        东辽县幅员面积2390.92平方公里,境内土壤肥沃,矿物质资源丰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酸碱适中,富含镁、硒、锌、硅等微量元素,特别是硒、锌元素含量高于周边地区。东辽县的主要河流有东辽河,发源于辽河源镇福安村白庙山下泉水,流向由东向西,境内长度为144.9公里,流域面积为679.9平方公里,流径6个乡镇、41个村,为境内最大的河流。辽河两岸山壑之中山泉密布,形成千万条涓涓细流,缓缓注入辽河,使辽河水形成浩荡洪流。泉水质量优良,富含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均可直接饮用,达到优质矿泉水水质。

      (四)传统的饲养方式。

        东辽黑猪就是在传统养殖意识下逐步培育起来的,主要是以农村千家万户和80-90年代庭院经济型传统的饲养方式饲养。东辽县的先民们多是让母猪在每年入冬时配种,到2-3月份开始产仔,4-6月份开始选仔猪饲养。每户一般都是养殖2-3头,猪舍为全开放式。从晚春到冬初,农民主要以野菜、农副产品、糠夫和佐以少量的玉米和豆饼为饲料,有时还喂泔水及馊了的剩饭和菜等。同时在草甸子和山林中放牧,以及在秋收后的农田里放牧,食牧草和捡食坚果、野果和落地粮食等,喝山泉水。在长期野外放养过程中,猪摄取多种食物、矿物质、优质矿泉水,丰富和促进了东辽黑猪肉风味氨基酸的形成;同时,猪的长时间的运动、奔跑和拱食促进了猪全身肌肉健壮发达,也促进了肌间脂肪的形成,这些都造就了肉质美观且风味独特。到了冬季,东辽黑猪不在放牧,开始圈舍饲养,猪浑身长也开始满绒毛防寒。农民为让猪多长膘也开始给猪加料,主要是糠夫、玉米、豆饼、大豆和冬储的烂菜等。整个传统养殖都是喂熟的流食,也就是前期吊架子,后期催肥。到12月末,也是进农历腊月,猪体重也都基本达到100公斤左右时家家户户开始宰杀,也叫杀年猪过年,整个饲养期在10个多月左右。东辽黑猪至今一直延续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只是现在是以野生果类、玉米和豆粕为饲料,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防疫也不使用任何抗生素药物,使东辽黑猪最大程度的保持了原始物种的特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露水河红松果仁下一篇:长白山蓝莓
      

      光粒子网站|国仁书画|三农吉讯网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9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431-88600333 邮箱jlrbzbb@126.com
      filter: grayscale()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GMT+8, 2024-4-19 17:33 , Processed in 0.041021 second(s), 18 queries .

      返回顶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