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农吉讯网 首页 三农讲堂 科技前沿 查看内容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2016-6-23 13:53| 发布者: zhaojiayi| 查看: 1104| 评论: 0

      摘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所(拟更名),1958年创建于湖南沅江,2001年搬迁长沙。地处湖南长沙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从事麻类作物研究的唯一国家级综合性专业研究所。同时也是全国麻类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现有职工288人,其中在职职工180人,离退休人员108人。现有国家级专家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院跨世纪开发推广专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所(拟更名),1958年创建于湖南沅江,2001年搬迁长沙。地处湖南长沙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从事麻类作物研究的唯一国家级综合性专业研究所。同时也是全国麻类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现有职工288人,其中在职职工180人,离退休人员108人。现有国家级专家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院跨世纪开发推广专家人才1人,院杰出人才7人,创新团队2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2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45人,高级职称人员34人。

        全所设有综合处、科技管理处、科技开发处、计划财务处等4个职能部门;苎麻、红麻黄麻、亚麻大麻、生物加工、设施农业、质量信息、沅江实验站等7个研究部门和
      后勤服务中心

        全所共有土地面积643.969亩,房屋面积39793.27平方米,共获得条件建设投入共计1.2亿。建有国家麻类作物育种中心等11个麻类行业技术创新平台。

        建所以来,共承担各类课题451项;取得科研成果183项,专利14项;获奖成果69项,其中获国家级奖10项,省部级奖42项;育成品种37个;编纂著作102部;在国内外刊物或学术会上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科普文章1200余篇。接待了亚、欧、美、澳、非等洲和IJ0(IJSG)、FAO等组织的高级官员和著名学者100余批300余人次,为国内外培训麻类技术人员7000余名。组织全国麻类专业委员会召开麻类学术会议。《中国麻业科学》(前身为《中国麻作》、《中国麻业》)和中国麻业信息网络中心,为近100万麻农和加工贸易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到目前为止,组建了4个一级学科和7个二级学科,研究领域向跨行业、多学科全面发展,研究对象从麻类作物拓展到纤维植物,加工手段从农业微生物拓展到酶制剂,产品从传统的纺织原料拓展到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根据学科的发展,于2011年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开展饲料作物、农业微生物工程和南方特色经济作物的研究。

        作为依托单位而建设的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涵盖1个研发中心、6个功能研究室、20个综合试验站,共有27位岗位专家、20个试验站站长,遍布全国主产麻区的麻业产、学、研等单位,五年总投入逾亿元;
      麻类研究所成为该体系的首席科学家单位,有12位科技骨干入选岗位专家,承担着育种、加工、设施设备等3个功能研究室及沅江综合试验站的研究和推广示范工作,并直接管理着团队成员232人,间接联系着100个示范县计300人,领导着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工作,在推动国家麻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扎根鱼米乡,服务麻产业
              麻类所1958年建所。建所初期,条件极其艰苦,麻类所人借住民房、饮用塘水、点煤油灯,用肩挑背扛唱响了“勤俭建所,艰苦创业”之歌。1958年至1966年,在60余亩划拨土地上建起了4500余平方米的科研、办公、实验、住宿等用房,添置了一批常规仪器。在此基础上,克服当时基建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科研条件简陋等困难,本着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的原则,走“开门”办科研的道路,,建立农村基点,组织全国麻类作物科研力量进行联合攻关,解决麻类生产上的关键技术问题,实施麻类研究课题43项,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1963年我国黄红麻产区遭受毁灭性的炭疽病危害,曾使北方黄红麻生产一度中止。我所科技人员连续三年奋战在麻区,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控制了炭疽病的蔓延,恢复了黄红麻生产,既凝练了建所之初就确定的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又形成了与社会合作、为社会服务的优良传统,并传承至今。

       

      二、历经十年乱,迎来春天临
              “文革”期间,我所科研以及其它工作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1978年,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风和日丽,麻类所紧随改革步伐,积极调整科研方向和任务,充实加强科研投入和力量,职工人数增长,科研条件改善,先后兴建了科研、宿舍等用房13100平方米,我所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1984年,向中央建议开发造纸原料红麻研究,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开辟了红麻造纸研究新领域。至1997年,争取麻类研究课题138项,取得科研成果76项,获奖成果48项,其中国家级奖7项,省部级奖16项。同时国内外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人员互访频繁,近20年,先后有48人次赴亚、非、美三大洲9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接待了来自五大洲11个国家或组织的官员、学者,前后举办17次国内外麻类培训班,为全国培训麻类技术骨干7000多人,对全国麻类事业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迁所大发展,走进新时代

               进入本世纪,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麻类所尽管列入转企单位,但全所职工在严峻的改革形势面前,不等不靠,发奋图强,2001年完成了举所搬迁长沙的夙愿,建成了新办公区、新试验区和新生活区,摆脱了水窝的困扰,扭转了干部与工人比例长期倒挂的局面,卸下了历史包袱。通过深化改革,我所无论从麻类事业的发展环境、研究领域、研究方向,还是人才队伍、创新能力、行业作用和行业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培养了一支包括国家级、部级专家、麻业博导、硕导和留学归国人员在内的麻业创新队伍。据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所对全国1216所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结果显示,我所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和科技条件建设分别排名第16位、第25位和第33位。

       

      四、研发成中心,全国一盘棋
              2006年底,我所在北京承担并组织召开的全国麻业峰会,凝聚了麻业领域中农工科贸各部门的权威专家与学者150多人,对全国麻类发展进行宏观规划,主导全国麻业发展方向。2007年,由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正式启动,作为50种农产品之一的麻类,已被列入其内。同年4月,农业部指定我所为牵头单位。我所负责和组织全国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调研与框架设计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国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状况的调研及框架设计,调研范围涵盖全国16个省区的20多个麻类产学研单位。同年4月下旬,主持召开了全国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讨会,形成了“全国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案”。近十年来,我所主持着行业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其中编制的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苎麻、亚麻、黄/红麻的高效生产与收获技术研究”, 资助经费2100多万元。这是麻类所在合作发展上的最新的声音,也是最强的声音。
              合作发展,顾名思义就是为发展而进行合作,通过合作赢得发展;战略联盟,就是因战略而联盟,通过联盟赢得战略,其根本目标是“共享、共赢、融合、发展”。从中可以透视出麻类所为服务三农和社会发展而树立的新的理念和确立的新的目标,为拓宽服务渠道而表现出的宽广视野和坦诚态度,为实现服务目标而彰显出的坚定信念和合作姿态。
              我们拭目以待,麻类所必将迈出更坚定、更坚实的步伐,唱响未来最强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光粒子网站|国仁书画|三农吉讯网  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9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431-88600333 邮箱jlrbzbb@126.com
      filter: grayscale()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GMT+8, 2024-5-19 19:30 , Processed in 0.038887 second(s), 18 queries .

      返回顶部
      找回密码 注册本站